欢迎进入华体育会在线登陆官网!
案例现场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体汇体育app > 制砂机设备 > 对辊细土粉碎

从39名留守村民到30万游客

来源: 对辊细土粉碎 发布时间: 2024-03-31 12:12:13

  8月22日下午五点,一辆旅游大巴准时驶入村口。张因权拿起麦克风,往脖子上一挂,迎向游客。张因权是西河村村民、西河湾度假景区的兼职导游。两年前,他放弃了广东的外贸生意,带着妻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回到村里发展。

  西河村所属的河南省新县是革命老区,长期是国家级贫困县。西河村也一度因穷而出名。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0多名村民重新再回到了村里,2019年接待游客量30万,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37岁的张因权个子不高,身板硬朗,标志性的大鼻子被太阳晒得黝黑,脚蹬一双磨破了的墨绿色皮凉鞋。

  大别山里公路弯多、且转弯幅度大,游客几经颠簸,才到达位于新县东部的西河村西河湾景区,三三两两、打着哈欠下了大巴车。

  第一站是村口的小桥。站在桥上向远处看去,一幢幢明清风格的古宅在古枫杨树之间若隐若现,青灰色的瓦片排列整齐,河道边是卵石铺成的小路,河水没过脚踝,过河用的垫脚石连成弧线。游客们加快了脚步,掏出手机,左边拍几张,再快步走到右边拍几张。拍完照片,张因权带领游客依次参观了村史馆、张家祠堂、清代古民居等。

  每参观完一个景点,跟随张因权前往下一个点的游客就会减少,他们被古民居里的各式小店吸引走了,比如王家梅开的豆腐店。王家梅身穿白色厨师制服,站在豆腐店门口招手:“进来坐坐,观音豆腐,我们西河的特色。滑滑的,凉凉的,不好吃不要钱。”

  王家梅双眼残疾,和老伴在外打工多年,因为不懂技术,又上了年纪,打工挣的钱仅够糊口,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发展旅游以后,她带着老伴回到村里,租下了河边的小屋,卖起了观音豆腐,政府象征性收取每年800元的租金。2019年,小店年收入超7万元。

  村民韩幼聪的小院里,一桌来自信阳市的自驾游客落座了。他们是五点半下班以后才出发赶往西河的,不到三个小时车程。五个人点了八个菜,有板栗炖鸡,也有蒿子馍等特色山野菜,再点上七八瓶啤酒,一直聊到深夜。

  回村开农家乐之前,韩幼聪在北京做保洁员,每月有1200元的工资。后来,为儿子高考,她回到县城里做帮厨。看村里的游客慢慢的变多,便回到村里,开了家餐馆。“看村子发展得那么好,我也不想总给别人打工,回来自己当老板。”韩幼聪说。如今,韩又聪的年均收入也达到了5万元。提供丝瓜面条、豇豆饭、面糊汤等,每天不重样。

  村口的主街上,一栋栋二层小楼都是近年新建的,青砖灰瓦,卵石砌墙。最多的是农家饭馆、住宿旅店、小卖铺等。在外打工挣到钱的村民,都投资盖起了餐馆、农家乐;本钱不够的村民,在本村新开发的景点工地上修路、建广场、盖房子,赚取工钱;也有村民在合作社管理的民宿酒店里做服务员,每个月能有两千元的收入。

  游客们不知道的是,就在六年前,西河村还是一个“空心化”严重的贫困村,彼时,全村只剩下39名老人和一些倒塌了一半的老房子。现任西河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一谋还记得2014年时,他到村里看到的情景:“村里面看不到一个人,想找老百姓交谈一下都找不到。”

  连接新县与西河的石子路长满杂草,进村的车子被路两边疯长的树枝划了一路。“污水横流,残垣断壁,能够说是一个完全被废弃的村。”张一谋回忆。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几十个老人守着家里的旧房子。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河道里是上游村庄冲下来的垃圾;河两岸挤满了临时搭建的窝棚,一场大雨,粪水就流得到处都是。

  2013年8月,为了消除农村贫困,推动革命老区、贫穷的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新县启动了“英雄梦新县梦”计划,邀请全国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对全县乡村进行免费规划设计,希望能够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打造辐射全县的精品旅游线路,力争在全国老区县中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是参与乡村规划设计的第一批学者。在走访考察了新县部分村落后,选定了周河乡西河村作为本次规划设计的试点村落。罗德胤总结他选择西河村的原因:西河村规模较小,投资量不会太大,且有较多保留完整的老房子。更重要的,是从村子中间穿过的小河。“人和水的关系紧密,一种很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方面下手,非常容易把它的吸引力做出来。”

  大方向定了,村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请“能人”回乡,带动村民致富。老家被列入旅游改造试点,张思举并不知情,十七岁离开西河以后,他只在有红白事时回村,老父亲也搬到了县城,与村里并无牵挂。2013年8月的一天,村党支部书记张孝翱联系到张思举,约他在县城吃了次饭。

  饭桌上,张孝翱讲起了西河村迎来的改造机遇,也提及了村里人手紧缺,希望张思举能回去建设家乡。张思举当场就同意了。“我就想反正我们西河人把西河建好了,受益的还是我们西河人。”张思举说。

  52岁的张思举经过多年打拼,已成为县里的水产大王。他在县城有自己的别墅,喜欢交朋友,去KTV唱歌。回村工作的几年里,他戒了酒,娱乐活动从蹦迪改成喝茶,清晨六点后就睡不着觉,连周末也在村里忙活。

  同样被请回村的,还有张思恩、张思贵、张因贤、张思文等人。他们有的是在北京做建筑,有的是张姓家族的族长,还有的在县城有自己的专卖店。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位本村“能人”带领着留守在家的村民,在罗德胤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何崴的指导下,拆除了牛棚旱厕,修复了粮仓、祠堂、古民居,河道景观也做了全新规划设计。

  2014年底,第一批游客开车进西河的时候,张思举还在工地上。随着西河景区初见雏形,二十多名来自郑州的驴友驾车来到西河。当时路还没铺好,电线管道也还在架设之中,全村没有一个餐馆,也没有住宿的地方。张思举把客人接进了村委会食堂,有什么吃什么。

  慕名前往西河的游客开始增加,但游客吃饭成了问题。彼时,村里仅合作社开办了一个餐厅。景区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找到了村民张孝强,张孝强家的二层小楼就在游客停车场对面,带一个庭院,适合开办农家乐。

  张孝强答应了,第二个月就忙不开了,在广东打工的妻子也回来帮忙。后来,赴韩国打工的儿子也回来了。第一年,饭馆就为一家人带来了10万元的纯收入,村里为张家颁发了“返乡创业示范户”门牌。

  “通过他家向村民阐述,带动口碑,老百姓很相信的,真能挣钱了。”张思恩说,“2015年到2017年,我们村里78户人家,能回来的,基本都回来了。”西河村迎来了返乡创业热潮。目前,全村已开办各种餐厅和旅馆40余家,2019年户均增收5万多元,同时带动全行政村近200名贫困群众从事旅游相关的就业。

  闲置多年的古民居重新贴上了红对联,五彩的手摇船飘荡在河面,鸟叫、蝉鸣、嬉戏声不绝于耳。

推荐产品
制砂机设备
破碎机设备

扫一扫关注我们
回到顶部